2013年10月8日星期二

自由亚洲电台: “考试机器论”引发中西方教育利弊大讨论

普通话主页
 
"考试机器论"引发中西方教育利弊大讨论
Oct 7th 2013, 18:50

在日前的首期广州教育大讲坛上,北京大学教授郑也夫批评中国中小学教育"把人修理成"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考试机器"。一些教育界科技界人士表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重要,但是中国学校在培养学生们扎实的基本功方面是有成绩的。

北京大学教授郑也夫在首期广州教育大讲坛上说,"在中国受过12年中小学教育的人,即使进入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也不会获诺贝尔奖,因为12年的中小学教育把人修理得已没有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只是一个考试机器。"

中国学校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郑也夫教授不是唯一提出这种批评的人。多次指出中国学校乃至社会不注重启发学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美中科技文化交流协会会长谢家叶博士,对郑也夫所谓"在中国受过12年中小学教育的人,即使进入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也不会获诺贝尔奖"一语表示不以为然:

"这位教授说话有些偏激…… 有点绝对了。"

谢家叶博士表示,中国教育对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注重不够,要从社会伦理文化的角度去找原因:

"我们从小教育小孩子要听老师的话,要循规蹈矩,老师说什么就作什么……在这个体系里头, 你不会感到有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必要。"

美国侨界知名人士张闻选博士表示,要看到中国教育的弱项,也要看到中国教育的强项:

"中国的教育数理方面特别好,很扎实,但是在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可以多作一点—慢慢来。"

美国博尔州立大学荣誉退休教授郑竹园表示,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很重要,但勤奋苦读的精神也非常重要:

"我们(年青时)读书很辛苦…… 没有玩的时辰。"

郑教授的儿子是加州高等法院法官。郑教授说,他当初对儿子是"一步一步照旧方式教":

"你可以打球,但是基本课程一定要念好。"

郑教授也说,许多中国家长显然对中国的教育不满意:

"现在中小学也好,大学也好,有办法的人都(把孩子)送到美国来,送到国外来。"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